开栏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市积极动员、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形势下,有一群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人,始终坚守初心,战斗在防疫第一线,以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环保底线,保护着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无畏“逆行”。他们,就是可敬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策划:李建文 唐宁
乙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场全民战“疫”就此打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4日,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快速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成立防控指挥部,并在全省率先制定疫情期间环境监测应急方案,全力以赴防止医疗废物、废水形成二次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环境安全。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快速动员起来,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奔向防疫一线无畏逆行。
医疗机构医废存贮、转运出现困难,是他们上门解难题;
隔离点医废收集不规范,是他们悉心指导;
医废处置企业承载能力出现预警,是他们奔走制定应急预案;
医疗废水消杀落实,是他们每日检测严把关;
社区卡点值守,有他们坚强的身影。
截至3月10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出动帮扶人员2269人次,执法车辆775台次,执勤帮扶医疗机构、集中隔离救治点、医废处置单位、城镇污水处理厂、援鄂医疗驻地等重点单位3336家次;争取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支持,捐赠咸宁医疗废物转移车辆4台,3吨/天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1套,全市500余吨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所有努力,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自疫情发生至今,咸宁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工作井然有序,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党旗飘飘,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市生态环境局驻守老建委值守点临时党支部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把工作做严一点,再严一点”,是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对全员一再强调的准则。
面对疫情防控任务,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党员干部严肃对待、严谨落实,成立一个个临时党支部、一支支“突击队”,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冲在前、作表率”活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市生态环境局党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和社区党员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排查,面对面宣传,引导居民树立防控意识,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对口社区的高度肯定;市生态环境局驻通城天门村工作队多次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贫困户送去生活物资,向村民发放口罩;赤壁市环境监察大队支部书记刘健强大年三十接到局办要求组建突击队,立即对大队党员是否在家进行电话确认,组建了一支一线监察15人的“突击队”,对全市28家医疗机构、隔离点 、医学观察点,3家城市污水处理厂,11处隔离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覆盖执勤帮扶;通山县生态环境分局抽调30多名党员干部,成立了3个守卡值班工作小组,24小时轮流值守,为小区出入人员测量体温、登记,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进行劝导,督促外地返乡的70人进行居家隔离观察,每天早晚明确专人进行体温检测登记,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切实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嘉鱼县生态环境分局全体党员干部取消春节假期,有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
一个多月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党员坚定不移阻击疫情,当前驱、作表率,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战“疫”防线,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员风采和公仆本色,让党徽始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闪闪发光。
精细统筹,服务防控大局不打折扣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祖文普进行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把工作做细一点,再细一点”,是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始终贯彻的思路。
根据咸宁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生态环境局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包括加大大气、水(特别是饮用水)监测力度,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环境问题技术指导;加强医疗废物(如废弃口罩)监管,使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播;加强医疗废水监管,防止病毒通过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传播;参与对接社区的卡点值守。
对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都结合咸宁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方案。1月24日,市生态环境局成立防控指挥部,设立综合组、监管组、督查组、监测组4个工作组。在随后几天的防疫工作中,市生态环境局结合工作需求不断调整细化,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出综合协调、医废监管、农业农村、驻村、社区巡查、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环境监测等7个工作组,成为咸宁防疫战线一支中坚力量。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还担负了咸宁市防疫指挥部农村组赴通城县下沉督办和帮扶春耕任务。
防疫期间,大到每个工作组的执勤帮扶情况,小到一箱口罩、一箱消毒液的接收和分发,市生态环境局都做到条清缕晰,所有数据有据可查,所有工作一日一报。
为服务疫情防控,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工作方式,对疫情防控期间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食品药品四类新、改扩建或转产建设项目开辟环评“绿色通道”,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突出对防疫项目支持,引导开展一般项目线上审批,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项目建设负面影响。
截止目前,市生态环境局已为生产医疗病床配套供应特制五金件的湖北鸿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应急医疗资源储备的咸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办理疫情防控急需项目豁免审批手续。
务实担当,保障医废处置不遗余力

▲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李林刚在赤壁华新水泥研究医废应急处置方案。
“把工作做实一点,再实一点”,是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防疫期间对全员的嘱咐。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及时、妥善处置,防止医废形成二次感染,是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自防疫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奋战在最前线,冒着感染风险深入医疗机构、隔离点指导消杀工作,检查医疗废物存贮、转运情况。
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李林刚从1月22日开始,连续40多天没有休息;市生态环境局固废中心负责人潘志明大年三十接到通知,第一时间从通城县赶回了温泉;素有咸宁生态环境系统“老黄牛”称号的市生态环境局督察办公室负责人赵守明和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杨兴、环境执法人员艾昊等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带队在一线检查;市环境监察支队主任科员徐志强连续40多天带队在一线检查,吃住在出租屋,避免回家给家人增加感染肺炎的风险;咸安区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钟东方专啃“硬骨头”,将咸安城区卫生院、隔离点、危废处置中心等感染风险较大地点的日常检查工作揽到自己肩上。
除了每日检查,确保医疗废物及时转运,全市范围产生的医疗废物能得到安全处置同样是重中之重。为了保障这一点,市生态环境局做了大量工作。
湖北汇楚危险物处置有限公司是咸宁唯一一家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全市所有医疗废物都要送到该公司进行高温焚烧处置。但疫情期间全市医废产生量激增,最高时一度达到18.66吨,是疫情发生前的4倍多,汇楚公司出现运力严重不足、车辆通行不便、锅炉负荷过高等问题。
为解决汇楚公司运力不足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与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以及相关企业联系,通过多方争取支持,将汇楚公司医废运输车辆由原有的5台增加到14台,满足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的运力需求。
为解决汇楚公司因车辆通行不便而造成的防护、生活物资紧缺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联系,帮汇楚公司申请武汉路段通行证,并多次为该公司送去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生鲜果蔬等物资。
针对汇楚公司锅炉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的情况,市生态环境局提前准备好汇楚公司无法承担医废处置任务时的应急措施,先后考察了赤壁华新水泥、嘉鱼葛洲坝水泥、中德环保等公司。通过带领汇楚公司工程师前往华新水泥、中德环保进行现场办公,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完备的医废处置应急预案,确保医废处置工作万无一失。
快速行动,环境应急监测风雨无阻

▲环境监察工作人员对医疗废水开展余氯检测。
“把标准定高一点,再高一点”,是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针对全系统防疫工作,提出的一条自我要求。
疫情期间,对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消杀,是防止新冠病毒通过水环境传播的重要手段。全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每日进行检测,确保各医疗机构、隔离点、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消杀工作符合技术规范。
1月24日,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编制应急监测方案,次日起该方案便开始实施,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派出工作组前往长江潘家湾水源地、淦河马桥水源地进行水质采样、分析,并对部分医疗机构废水排放情况进行监测;2月14日起,全市范围对医疗废水余氯开展监督性监测,阻断新冠病毒通过水环境进行传播;每三日对饮用水源地进行取样、检测,确保饮用水安全;每日收集全市11家定点救治医疗机构、73个隔离留观点、21个定点发热门诊、7家重点污水处理厂和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监测信息,编制《咸宁市疫情环境监测专报》。同时,咸宁也是全省为数不多实现余氯检测全覆盖的地级市之一。
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分析室主任周大量在一线和身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共同冲锋”,每天在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医疗点、隔离点间奔走取样,并带回实验室分析;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分析室刘晓雯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即使酸性试剂溅入眼睛仍“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在岗位上,有时候她前往单位时孩子还没醒,忙完一天的样品分析,回家时孩子都已入睡;崇阳县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韩丽榆带病坚持上岗,一人承担了疫情期间所有实验室工作;通城县环境监测站代理站长胡仁秀一个多月来始终冲在一线,掀井盖、掏粪水,对隔离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等场所的化粪池进行采样,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进行监测,按时保质采集样本;嘉鱼县环境监测站支部书记胡涛带队深入石矶头取水点、潘家湾取水点以及全县13个医疗机构、3个隔离点提取水质监测样本,掌握第一手资料。
从1月24日防疫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降雨或降雪天气。在此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监测人员克服天气因素对户外取样的不利影响,风雨无阻履行了环境监测职责,为我市防疫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尽职履责,全员参与防控冲锋在前

▲生态环境系统志愿者上门配送物资。
“站位高一点,姿态低一点”,是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进行防疫动员时,全员共勉的一句话。
讲政治、顾大局,是这次面对疫情时,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所有人最大的共同点。以市局为例,全局94名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中,除2人病休、2人产休、3人因被隔离未能及时返咸外,其余所有人都投入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全市范围内,不论城乡、社区,都能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坚定的身影。
在通城县农村,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组深入村组检查防疫工作开展情况,从一个镇到一个镇、一个村到一个村,连续30天累计行程9000余公里。在此期间,工作组对通城县11个乡镇进行了三轮次全覆盖检查督办帮扶,走访行政村(社区)126个、乡镇卫生院11家、村级卫生室70家,走访确诊、疑似病例隔离点31处、武汉等外地返乡人员95户210人,走访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及农业生产单位39户(家)、生猪定点屠宰场2家;提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农村组向通城县下发问题交办函和清单3轮次,累计交办反馈问题和提出工作建议69条。
在对口社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们走上卡点,成立起一个个临时党支部,担当起社区安全的守护者。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祖文普在防疫初期辞别重症母亲,从湖南老家赶回咸宁投身防疫一线,每天在通城县农村下沉督办,每天行程超过300公里;驻通城县天门村工作队实施村组封闭管理,跟踪测量160余名村民体温,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赠送生活物资,协同村委会购买肥料、饲料、疫苗等物资推动开展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工作;嘉鱼县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卢勇在该县一大型小区值守期间,母亲因病去世,他仅请了一天假安排遗体火化事宜,次日便重新返岗;因交通管制,市监测站职工徐春燕每天步行近一个小时到卡点值守,她的丈夫在桂花路社区的另一个卡点当志愿者,每次路过两夫妻就隔街打个招呼;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59岁的老党员何涛自大年初一起,就在高新区横沟桥镇利民社区从事包保驻点工作,在即将退休前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通城县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负责人黎娟担任小区网格员,主动承担起小区内隔离家庭的生活保障任务。
一个多月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斗争精神,积极冲锋在前。目前,全市疫情防控已进入稳定阶段,咸宁环保人仍坚守在防疫前沿,为迎接战“疫”最终胜利不懈努力。
香报记者 郭蓉? 通讯员 明聪 邹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