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的朋友们,一起来看下最近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
1、「甘肃生态环保行」助力“兰州蓝”“煤改气”让兰州的天空更蓝
“以前,村民都用小火炉做饭、取暖,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木材和煤炭,做饭的时候院子里烟雾缭绕,确实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现在好了,我们都用上了燃气壁挂炉……”今天下午,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来到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宋家滩村社区,实地探访实施小火炉“煤改气”后居民生活的显着变化。葛建虎说,在雁北街道大力支持下,宋家滩村社区大力推进小火炉“煤改气”工作,2019年5月底,辖区小火炉已全部改装为天燃气壁挂炉,总改装天燃气壁挂炉630台,消减煤炭5000~6000吨,为“兰州蓝”再添一份新能量。“美丽中国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大型采访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共兰州市委网信办等协办,每日甘肃网、新甘肃客户端承办。
2、「甘肃生态环保行」400亩水源涵养林带为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筑起绿色屏障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关系万家。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岸门桥的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是兰州市主城区唯一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全市360万人饮用水供给的重任,被称为兰州市民的“大水缸”。今天上午,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一番实地踏访。“保护饮用水源造福兰州人民”。通往河对岸柴家台村的吊桥,如同一条玉带绕在母亲河上,桥下滔滔黄河水一路奔流。水源保护区的醒目标牌。“这一片涵养林的树木超过8000棵,长成这样确实很不容易,我的职责就是专门给水源涵养林浇水。”永登县的工人廖平安说。工人在水源地保护区给树木浇水。水源保护区内奔涌的黄河。水源涵养林建设方面,采取树种结合方式,沿一级保护区南岸修建防护景观林带及景观节点,共建设防护林带6.8万平方米、涵养林带7.9万平方米,河滩、湿地15.8万平方米,形成了点面结合、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筑起了一道守护水源地的绿色屏障。
3、夏日航拍甘肃高台乡村花田 线条纵横勾勒巨型“调色盘”
近日,地处祁连山下的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红沙河、边沟等村的花田内,各色鲜花竞相开放,有的碧绿如翡翠,有的紫色似绸缎,有的橙黄像鹅卵……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各种色块,层次鲜明,绚丽缤纷,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块硕大的“调色盘”,蔚为壮观,成为夏日祁连山下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新华网发。
4、推广清洁能源利用 再造兰州碧水蓝天
为了改变兰州的环境,彻底整治大气污染,兰州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2017年六月,兰州市印发了《兰州市燃煤小火炉改造工作方案》,要求全市三年内实现近郊四区及兰州高新区重点防控区域民用煤及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双清零”。同时,兰州市在2017年底取缔居民燃煤小锅炉,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建设;2018年底前基本实现民用煤煤质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双可控”;2019年-2020年冬季采暖,全市实现城区无散煤、城区外无煤烟的目标。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久违的蓝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闲暇之馀,兰州市美丽的黄河风情线两岸,人们漫步在柳荫鲜花之中,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幸福的生活。六月的兰州,凉风习习,宋家滩村社区的广场上,有的村民在散步慢走,有的在健身器上做着运动,蓝天白云下,尽情享受环境改变后的生活,健康幸福,快乐平安。
5、甘肃痕检工程师20年破千余案 办部门网站授“秘笈”
痕迹检验工程师李德庆现任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他认为,社会在进步,科技在成长,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在不断翻新,作为刑事技术人员要掌握新技术完成复杂繁重的刑事案件侦查破案任务。自1999年参加公安工作开始,李德庆就对痕迹检验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李德庆参加了中国刑警学院痕迹检验专业大专班脱产学习,学习期间,他在刑警学院自学了刑事犯罪现场绘图技术、现场摄影、刑事相貌学以及模糊图像处理等专业知识,在结业时,因学习积极、表现突出、被评为痕迹检验大专班“优秀班长”。李德庆说,做到在勘查范围上求“宽”,在提取检材上求“全”,在检验鉴定上求“精”,才能让案件迅速告破。他觉得只要能把案件破了,自己就满足了。李德庆在网站的技术动态、技术破案、技术规范、技术资料等19个主要栏目里发布了500多条高质量信息,同事顾振祖说,网站里的“经验之谈”让自己学习了不少东西,有些破案细节和技巧是自己所欠缺的,在现场勘验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谨。“李德庆是一个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很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