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也是被广泛的用在小学课本当中,笔者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这篇文章都还有一个粗浅的印象。通过对一株宏伟的大榕树的描写,再加上此处小鸟云集,尔后就是南国特有的水乡景象,一切的一切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处清新而浩渺的诗意景象。
这篇散文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也没有风景区这样一个概念,保护性开发的提法也没有,那么是如何能够留存住这样一个堪称奇迹的自然盛况呢?其实在仔细探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都要从附近的一个古老村落说起。
这个村子就是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天马村了。天马村最开始成因是在明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迁居到这里慢慢的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这么一个小村落。再后来就是接受了很多其它地方的迁徙,如今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余人。这里从建村之初就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祖训,在祖训中有很多条例都是针对不能破坏周遭环境,尤其是不能伤害这里聚居的小鸟。他们一直认为人类和自然和动物本来就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在300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天马河中出现了一株大榕树,这株榕树因为被当地居民一直保护,所以枝繁叶茂,又因为不准伤害鸟类的这样的祖训,所以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小鸟。而小鸟聚集起来之后,鸟类的粪便又为大榕树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在这样的循环之下,榕树树高超过了15米,其大榕叶蓬勃生机,甚至覆盖了方圆20亩左右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天然赏鸟乐园之一,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游客到这里欣赏这一壮丽奇瑰的景象。
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的鸟类乐园的时候,不应该将天马村这么一个古朴自然,从一开始就注重环境保护的古老村落给遗忘掉。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就也没有如今这样的盛景了。目前村落也因着小鸟天堂这处自然风景区,逐渐的扩大已经有了城镇的规模,也算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所获得的回报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